周二 农历癸卯年二月廿三

关于“2250幸福互促效能型”课堂的认识与思考

发布作者: 潍坊中学 发布时间:2022-04-26 00:00 浏览次数:

关于“2250幸福互促效能型”课堂的认识与思考

井光进  

课程改革,根本要靠课堂来实现。再完备科学的课程体系、再先进的课程理念,如果没有与其相呼应、相契合、相一致的课堂样态来支撑,注定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,其效果更是无法显现在学生身上,无法体现在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上。课堂的改变是一个复杂、长期的过程,既没有一定之规,也没有固有的模式,需要靠教师高度的行动自觉和专业素养来保障。但从一所学校的层面看,首先要有指向鲜明的价值理念和易于把握的基本规范。

基于新高考改革背景和潍坊中学当前的办学实际,我们提出要把提高课堂质效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,重点实施了两项改革,一是大力推进“学评教”一致性改革,也就是把学生的“学”放在第一位,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,根据评价结果来确定如何精准施教,实现先学后教、以评定教、学教一致。二是着力建设“2250幸福互促效能型”课堂,其核心在效能,关键在互促,教学过程幸福愉悦,师生关系和谐,高效达成教学育人目标。
从教学实践来看,我们认为效能与效率两个词,在课堂教学上的区别在于,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教,效能则是教正确的内容,是基于每个孩子实际需求的内容。因此,效能型课堂与“学评教”一致性改革是一脉相承的,二者是紧密融合的。着眼于效能,我们必须突出和强化“每一节课堂”“每一位学生”,基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衡量每一节课堂的质效,所以就提出了“2250”的概念。

2250”的意思是,按照标准班额每个班级有50名学生,一节标准课堂45分钟,全体学生一节课的总共时间为2250分钟。评价一节课堂的效能,需要看这50名学生在各自的45分钟里是不是实现了学习成效的最大化。这种评价方式,一是体现学生中心导向,即评价的出发点是学生视角,是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;二是更加精细精准化,教师在备课、讲课的过程中,需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45分钟,备课更要备学生;三是更高水准呈现教师的专业素养,要从2250分钟的角度,有效驾驭一节课堂是非常不容易的,这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方向。

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先生说:“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,师生关系的主导方在教师”“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,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,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”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能的基础,只有“亲其师”,才能“信其道”,做到知行合一。从每一节课堂来讲,过程中要体会到幸福,还是靠互相促进、教学相长。一节课下来,学生学有所获,教师也有新的提升,无论是师生之间、生生之间都感到收获很大,“互促”的目标就达成了。教师教课的幸福,学生学习的幸福,这两种幸福交融在一起,课堂的效能自然就显现出来了。

2250幸福互促效能型”课堂,不只是目标和愿景,更不是固化的模式和要求,需要持之以恒实践探索,需要上下同心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。我们期待,当潍坊中学涌现出更多基于学情和教情、更加富有个性、百花齐放的创新型课堂,为每位孩子的45分钟提供最合适的样态并被深深吸引其中,把课堂还给学生,实现师生互促,那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

版权所有©潍坊中学  鲁ICP备05007184号